[4]洛阳怎么办:旅游火爆难掩经济低落NG28APP,工业增长何时才能稳住.澎湃新闻
旺财28展开剩余89% 发布于:北京市“郑州都市圈获批,
去年3月,国务院批复通过《河南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升郑州都市圈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郑州-开封同城化进程,加快洛阳、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如今的洛阳,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产业升级,渴望人才流入。近期洛阳动作频频——市委政研室发文剖析当地引才留才的短板,洛阳出台政策降低经济适用住房认购门槛,无不针对人才引进大做文章。
洛阳的问题官方其实很清楚。今年洛阳政府工作报告就直言自身短板——新质生产力尚未形成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但知易行难,洛阳的转型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纪看来,重工业占比过高,一方面体现了洛阳制造业在全国装备行业具有较大优势,但另一方面,重工业能耗高、产能过剩,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轻重工业各有不同的运转周期和市场规律,合理搭配有助于洛阳经济抵御市场风险。
参考资料:
今年4月,洛阳市委书记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直言:“洛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重塑产业格局,就会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就会被淘汰出局”
“若不能抓住引才机遇,
2021-2024年,洛阳GDP增速分别为4.8%、3.0%、3.5%和4.9%,均低于全省增速。细分到季度“成绩单”,洛阳GDP增速自2023年前三季度起持续低于全省,直到今年一季度才追上。
然而在此之前,2023年10月,郑州“官宣”拿到了国家级都市圈的“入场券”。郑州都市圈成为全国第10个获得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囊括了郑州及周边许昌、开封、洛阳、焦作、新乡、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全域或部分区域。
上个月的官方会议上,市委书记分析:年轻人选择城市的取向正在发生变化,从优先选择一线城市,逐步转向选择就业机会多、生活品质高的二三线城市。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大量增加青年就业的优质岗位,就能集聚更多年轻人,为洛阳长远发展厚植优势;否则,就会陷入人口流失、发展衰退的困境。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河南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洛阳的光芒开始暗淡。最近十余年,在被合肥、南昌等一众省会城市赶超之后,洛阳的标签逐渐转变为“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
尤其,洛阳经济所仰仗的重工业,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根据张纪的研究,洛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最高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工信部列出的产能过剩行业),每万元增加值耗媒2939.5公斤、耗电5865.3度,能耗惊人。
2021年和2022年,洛阳常住人口均小增1万人。2023年和2024年,洛阳人口已踏上零增长边缘。面对如此形势,洛阳不是不着急的。
今年一季度,洛阳经济总量1355.4亿元,同比增长5.9%。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洛阳经济增速近7个季度来首次与全省持平,还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低(1.5%)的基础上。
-01-
近年来NG28APP,洛阳筛选确定了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5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7条优势产业链作为发展重点,并引进宁德时代洛阳基地、百万吨乙烯、中航光电基础器件产业园等龙头项目。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薄文广也表示,在“强省会”战略之下,众多资源自然而然会向省会“奔赴”。相较于另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南阳,洛阳距离郑州车程仅百余公里,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空间竞争问题。
痛失“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
彼时,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156个项目有7个落户洛阳,包括洛阳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等。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第一批汽车变速箱轴承等众多成果,都诞生于此。
[2]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副中心城市建设背景,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从近年公布的部分指标来看,洛阳工业经济出现了阶段性下滑。2022年,洛阳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4858.2亿元、220.5亿元;而2014年,这两项数据还分别为6377.4亿元、228.8亿元。
对洛阳来说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认为,对洛阳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由于当前郑州自身发展不够强大,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对洛阳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洛阳甚至可能面临优质资源被虹吸的风险。
洛阳能否抓住如今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引才机遇,重现荣光?
“如果不能重塑产业格局,
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洛阳形成了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但对重工业、资源型产业和国有大企业的长期依赖,导致洛阳工业支撑逐渐乏力,不少结构性问题纷纷显露。
-04-
[1]各地统计局
-02-
近代洛阳的最强标签,是“一五”时期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
但留给洛阳的时间并不太多。根据《报告》分析,近年一线城市的人口“挤出效应”给二三线城市带来的引才机遇,将在未来的3至8年内消失。若不能抓住这一机遇,洛阳“就会陷入人口流失、发展衰退的困境”。
经济增速追上全省只是个开始,更难的还在后面。
针对种种劣势,《报告》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创业环境,优化人才补贴政策,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决人才配偶、子女问题等等。
[3]关于抓好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引才机遇的调研报告.洛阳市委政研室
比如轻重工业比重失调情况加剧。以2022年数据为例,洛阳重工业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值、营业收入占比分别达到77.3%、85.4%、93.3%,部分指标较2014年还要高。规上工业营收十强行业,也几乎都是重工业。
近日,洛阳市委政研室发布《关于抓好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引才机遇的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分析洛阳在招才引智方面的四个劣势:就业岗位不充分、薪酬水平比较低、人才政策有差距、引才方式不够新。
但产业转型并非短时之功。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薄文广表示,从部署到产生效应仍需时日,从现有数据来看,洛阳风口行业的动能还未发挥到最大值。
洛阳转型困难背后,缺乏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新世纪年轻人用脚投票,却绕开了这座曾经辉煌的重工业城市。
最近几年,洛阳经济增速放缓,这一名号也保不住了。2022年,根据GDP初核结果,洛阳经济总量5675.2亿元,被榆林(6543.65亿元)、襄阳(5827.81亿元)双双反超,憾失“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宝座。
洛阳的二产增加值占比,从2006年左右的60%以上,一路下滑至近年的40%左右,创下改革开放以来最低值。
眼下摆在洛阳前面的难题,还不仅于此。
此外,洛阳较为依赖的国有大企业,运营绩效也相对落后。以2022年数据为例,洛阳规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市47.8%、48.3%,但利润总额仅占40.8%。也就是说,用较高的营业成本,创造了较少的利润总额。
还有洛阳的研发投入。洛阳R&D经费投入强度虽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但其政府属研机构、高等学校投入占比较高,企业所占比重仅79.4%,低于86.6%的全省均值。部分支柱行业,如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的投入强度,明显低于全国均值。
或陷入人口流失、发展衰退困境”
比2022年还要更早一些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十三朝古都”“新中国工业重镇”的光环早已褪去,洛阳如今只是艰难追逐全省脚步的普通城市。
七普数据显示,洛阳常住人口705.7万人,较2010年六普增加50.7万人。这一增量不仅大幅低于省会郑州(397.4万人),甚至低于河南普通地级市新乡(54.4万人)。洛阳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1.33万人,比郑州(2.89万人)少了一半以上。
工业经济彻底带飞了洛阳。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里,洛阳工业总产值占比由9.6%一路飚升至74.9%;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连续领先省会郑州,对全省的经济贡献度一度高达60%;上世纪60年代初,洛阳一市上税总额甚至超过广东全省。
-03-
别的先不论,洛阳的薪酬水平确实是比较低。2023年,城镇非私营、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8700元、48214元,同期郑州分别达到102921元、57559元,全国平均水平为120698元、68340元。
其实情形比这个还要更严峻一些。因为GDP统计有初核和终核,而洛阳在终核时经常调减数据。因此NG28APP,真实情况是,洛阳在2021年(5384.2亿元)就已经被榆林(5621.3亿元)赶超,到2022年已经降至中西部非省会第五,被榆林、鄂尔多斯、襄阳、宜昌集体赶超。